华为腾讯阿里优化35岁以上员工,互联网中年人没有未来
自2019年以来,互联网行业发生了剧变,那些经验丰富的35岁以上中年员工,似乎越来越不受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的青睐。在裁员浪潮中,这些互联网中年人往往是最先被牺牲的对象。
我的猎头朋友A君最近抱怨,他跟进了不少35岁以上的候选人,但无一成功。他感叹道:“这些人的简历都很不错,但大厂都以各种借口拒绝了他们,实际上还不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对于33至40岁的互联网人来说,这可能是他们最焦虑的时期。
以我的师兄为例,他在甲骨文工作了10多年,但在2019年的甲骨文中国大裁员中失业。他曾是实验室的明星人物,这些年在甲骨文勤勤恳恳、刻苦努力。尽管甲骨文提供的赔偿条件还算可以,但他的学历和经验应该能让他找到一份BAT级的工作。
然而,在寻找新工作的过程中,师兄发现要维持在甲骨文的水准几乎是不可能的。BAT等大厂对35岁以上的应聘者几乎是视而不见,而中小厂商给师兄的offer,薪资只有甲骨文的60%。经过一个月的纠结,师兄最终加入了一家中小公司。
“结构优化”是裁员的一个委婉说法,但被优化的往往是那些中年员工。从2015年到2018年,阿里巴巴进行了近17次的人才结构调整,调整后,80后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占到了80%,此外还有5%的90后管理者。2017年,华为发生了“清理34岁以上交付工程维护员工”的风波,尽管华为事后否认了此事,但这次事件再次引发了中年互联网人的焦虑和危机。
企业不雇佣中年人的账很好算。雇佣一个互联网中年人的成本,可以雇佣两个新人,而且后者的生产效率更高,可塑性更强。在这场互联网行业的结构优化浪潮中,大批有经验的中年互联网人被淘汰,而硬币的另一面,企业依旧在重金吸纳新的人员,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年轻人。
那些被优化的互联网中年人们,背负着家庭的重担,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但在裁员潮之后,他们不得不寻找其他出路。身体和精力考量,年轻人在这方面有巨大优势,996的工作强度对于年轻人来说习以为常。对于35岁以上的中年人来说,这却是难以承受之重。中年人通常会有职业病,如背痛、腰痛、脖子痛。他们还需要照顾家庭,这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在职场上拼,拼的不仅是实力,更多是在拼身体和精力。
价值观考量,BAT这些大厂更偏爱应届生或者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更具备可塑性,公司很容易让他们接受统一的价值观。那些工作多年的中年人呢?他们很难完全接受某种价值观,至少会有更多的思考和质疑,而这并不是组织所希望看到的。
学习能力考量,互联网行业的特点是发展迅速,新技术不断涌现。从web1.0到移动互联时代,涌现了大量编程技术、不同的产品方法论、不同的运营玩法。一旦不能快速学习迭代,就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而中年人的学习能力大概率是不如年轻人的。
面对中年互联网人的职业困境,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在某个专业领域深耕,成为顶尖的专家。要么,努力成为商业领域的高手。
成为专业领域的顶尖专家,中年人和年轻人比体力、精力、学习能力恐怕很难胜出。但中年人胜在经验丰富,技能娴熟。在某个专业领域深耕多年,如果一直保持刻意练习程度的学习、思考、总结、复盘,就有机会成为这个领域的架构师。
成为商业领域的高手,除了优秀的商业操盘能力,还需要对商业底层逻辑有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商业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是一些不变的东西和规律。比如在线教育行业,最基础的四个模块就是教研、教学、产品和营销,保证这四个模块的健康运转和连接构建成一个健康的系统就是做好教育的底层逻辑。
提到思维层级,先说下“NLP思维层级”。不同人的思维层级差别很大。大部分人处在四种思维层级之内:环境、行为、能力、BVR(价值观、信念、规则)。环境层是最低的层级,处在这个层级的人会把所有问题归因于环境。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从环境着手。能力层是解决问题时从自身的能力着手。BVR层是做选择题的能力,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互联网中年人要打破职业枷锁,扼住命运的咽喉,必须成为专业领域或商业领域的Top10%高手,提升自己的思维层级,站在更高的思维层级来解决问题。
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从无到有。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下,不断提升认知,充实自己的专业技能将永远重要。向上的路并不拥挤,因为大部分人选择了安逸。
多重随机标签